【廚廚食研】食文化
#台南水餃不是水晶餃?
台南水餃存在已久,只是二、三十年前,不知道怎麼搞的被改名了,稱為「水晶餃」。
台南的水餃外表和大陸的水餃外形很像,只因為台灣並沒有大量生產麵粉,先民到台灣後,麵粉取得不易,價格又較貴,能用麵粉做「紅龜」就被視為大禮了。
地瓜粉相對便宜,取得又容易,為了適應環境,改以地瓜粉取代麵粉做成水餃外皮,而且由水煮方式改成用蒸的,所做的水餃除了可以填飽肚皮,還可以降暑,這可是台南水餃的特色。
這種水餃可不要想放在冰箱隔餐再吃,主因是純地瓜粉蒸的粉皮,放進冰箱就會變硬,放到隔餐更是脫水變硬....
那時水餃很盛行,吃水餃是全民運動,也是最平民化的食品,賣綠豆湯的攤子上會擺著一大鍋紅豆湯,另一鍋是綠豆地瓜湯,配的就是水餃,甚至到普通賣杏仁茶、米漿的店,老闆也是會問:「饅頭、包子、水餃?」